“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北京工商大学:建好五个课堂,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点击播报本文,约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11日聚焦—北京工商大学:建好五个课堂,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北京工商大学立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大视野、大格局、大融合”为特色,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研究生院、团委密切合作与联动,完善“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机制,精心打造“新时代中国形象”课堂、AI思政课堂、“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课堂、科技创新课堂、美育浸润课堂,系统化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新时代中国形象”课堂
学校与参考消息、中国日报等媒体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时代中国形象”系列大思政课。先后邀请邓媛、史先涛、王浩、李建兴等一批资深主编、战地记者走进校园,为师生讲述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国际时事等重大报道经历,带领学生从媒体视角挖掘中国发展内核;邀请于清华、杨波、蒋秋香等20余位全国劳动模范走到学生身边,解读劳模精神,展示精密技术与大国智造,让学生在实操中领悟“中国速度”背后的工匠精神;邀请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五支队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张思德英雄模范事迹,引导学生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多领域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AI智慧课堂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积极探索“AI+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组织专职团干部、马院青年教师成立备课组,以教师为原型打造“AI思政老师”,涵盖《青年理想与使命担当》《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与“路”》《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大学生怎样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等18门微课,以青年话语体系解构理论难点,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功能实现精准教学,强化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课堂
学校每年组织百个实践团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中国式现代化 北工商青年行”为主旨,围绕“国家、首都、人民”三大主题,聚焦“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发展之需;牢记‘四个中心’,助力首都建设之要;心系‘民之关切’,践行人民满意之盼”三个主要领域,设计“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卫国戍边、绿色发展;发展实践、文化传承、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健康中国”12个“青”字号行动计划,深入30多个省市自治区,汇聚起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动能。7支实践团参与首都高校“千人百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4支实践团入选全国“三下乡”“返家乡”专项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获首都高校“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6个,先进工作者7人,先进个人7人;1支实践团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等奖,2个项目入选“时代新人强国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案例。
美育浸润课堂
北工商青年师生用歌声精心打造爱国主义“音乐思政课”,激励全校师生勇担时代使命。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五四运动106周年等重大主题,北工商学子以青春为歌,重温拼搏奋斗的岁月,凝聚奋进力量。学校打造“美育浸润 交响北工商”校园公益音乐会千人课堂,芭蕾舞剧《红旗颂》《红色娘子军》等精彩呈现,以其鲜明的革命主题和优美的旋律给师生带来感官和心灵的双重震撼,不仅是一场场艺术盛宴,更是红色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课堂
学校组织科创实践团队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协同机制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思路,聚焦“卡脖子”技术,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加速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科技创新中努力“挑大梁”“当主角”,形成了“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应用转化、服务民生”的北工商实践育人模式。青年师生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为牵引,按照“地方出题,学校答题”模式,通过“揭榜挂帅”科创竞赛平台组建学生团队应榜调研、精准对接,专业教师深入指导、联合攻关,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实现了全国最高奖的持续突破:2022年首次获得全国金奖和全国优胜杯,2023年摘得两项全国特等奖并获进步显著奖,2024年更是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勇夺特等奖和擂主称号,展现了学校师生团队的创新能力。2025年市赛参赛师生突破8000人次,申报项目达791 项,获奖465项,较去年提升1.12倍,这两项指标均位于北京高校首位。竞赛组织实现了从"精英式"到"普惠式"的转变。
作者:北京工商大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